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,三千年来,上至王公贵族,下到平民百姓,无不视读书为一项崇高的事业。古往今来,多少人凭借读书走上仕途、建功立业甚至安邦定国、位极人臣。然而,在有人飞黄腾达的同时,又有多少人空有一身学问却无处施展呢?他们要么仕进无门,怀才不遇,沉浮于下层官僚之中,要么遭遇社会动荡,辗转漂泊,生存尚且艰难,更何谈报国?还有的经历了世间种种之后,看破一切,归隐田园,视万卷书如糟粕。凡此种种,竟有些大诗人大学者发出“读书无用”的浩叹。下面,就为大家盘点几首感叹“读书无用”的诗篇。
一 宋.苏轼 《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》节选
秋禾不满眼,宿麦种亦稀。永愧此邦人,芒刺在肤肌。
平生五千卷,一字不救饥。方将怨无襦,忽复歌缁衣。
此诗作于苏轼即将卸任密州太守之时,而题目中的孔郎中即为苏轼的继任者。诗的前两句即将当地民生凋敝的现状直接道出,由于旱灾,秋稻歉收,刚刚种上的越冬小麦亦出苗稀少,兆示着来年不容乐观的年景。面对这等景象,身为父母官的苏轼深感愧对百姓,如芒刺在背。于是喟然叹息:我纵然胸中有五千卷书,却没有一个字能救得了老百姓的饥荒。
我们知道,苏轼一生宦海沉浮,但他的确是一个心系百姓、有一定施政能力的地方官员,在兴修水利方面尤其热衷。他在徐州时带领军民一起抵抗黄河水患,使百姓免于沦为鱼鳖;他在杭州时疏浚西湖,并留下千古美谈的苏堤。在密州,苏轼第一次成为地方主官,然而这是一个偏远小城。苏轼一到任,就赶上了旱灾,以及随之而来的蝗灾,灾害导致民不聊生,甚至有婴儿被抛弃,有百姓被迫成为盗匪。面对此情此景,苏轼带领密州人民抗击旱灾,消灭蝗虫,收养弃婴,平定盗匪,获得了百姓的拥戴。然而,苏轼在密州任上待了两年就要离任了,他开创的事业还没有完成,密州人民依然面临各种灾害的威胁。面对生死挣扎的饥民,面对无可违抗的朝廷命令,苏轼感到深深的无力感,以至于他发出了“平生五千卷,一字不救饥”的哀嚎。同时也嘱咐自己的继任者,继续带领人民战胜灾害,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官。
苏轼
二 唐.章碣 《焚书坑》
竹帛烟销帝业虚,关河空锁祖龙居。
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原来不读书。
本诗的作者章碣,是一位晚唐诗人,他生活的时代,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唐盛世,已经日薄西山了。这首《焚书坑》讽刺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荒谬行径。前两句写秦始皇虽然是千古一帝,但他的千秋万代、子孙相传的宏图霸业很快就灰飞烟灭了。后面两句,焚书坑内的灰烬还未冷却,山东群豪就已经揭竿而起、汹汹而来了。而覆没帝国的刘邦、项羽之辈,竟然都不曾读书。
始皇帝焚书坑儒的初衷,是为了巩固皇权,压制民间思想,然而灭亡秦朝的,竟不是读书人,这对始皇帝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否定。可是,但从“刘项原来不读书”这一句,很容易让人得出“读书无用”的误解。刘邦是一个市井无赖,项羽是一介武夫,项羽的事迹就很有说服力。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记载到:项籍少时,学书不成,去,学剑,又不成。项梁怒之。籍曰:“书足以记名姓而已。剑一人敌,不足学,学万人敌。”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,籍大喜,略知其意,又不肯竟学。可见,项羽即便读书,也只是浅尝辄止的典范。而偏偏就是这位无赖和这位武夫,灭掉了扫六合、四海一的大秦帝国。他们成就了这么伟大的事业,他们不是读书人,那么读书有用吗?呵呵,他们虽然不读书,他们的谋士可都是满腹经纶、博古通今的读书人哦。
三 唐.杜甫《醉时歌.赠广文馆博士郑虔》节选
诸公衮衮登台省,广文先生官独冷。
甲第纷纷厌梁肉,广文先生饭不足。
……
杜陵野客人更嗤,被褐短窄鬓如丝。
日籴太仓五升米,时赴郑老同襟期。
……
儒术于我何有哉,孔丘盗跖俱尘埃。
……
杜甫先生贵为诗圣,他的一生却堪称潦倒。他这首诗是写给广文先生的,同时也是写给自己的。广文先生名郑虔,与杜甫同病相怜。你看别人衣冠楚楚,高高在上,广文先生却是一个无人问津的闲差;你看那豪门大族肉都吃腻了,广文先生却连饭都吃不饱。而我这个杜陵野客,更是别人的笑柄,粗布衣服还不合身,一头白发乱如鸡窝。穷的每天在官仓买米五升,与同样落寞的广文先生共同消磨度日。我一身学问又有什么用呢?你看那至圣先师孔夫子和小偷的老祖宗盗跖,他们虽然有云泥之别,不也都化作尘埃了吗?
广文先生郑虔,是当时有名的学者,他的“诗、书、画”被唐玄宗称为“三绝”。这样一位已经有无限可能之人,却因“私修国史”而被贬谪了。而从此之后再无大的任用,终老也只做得个冷冷清清的下级官僚。杜甫一生秉持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宗旨,是一位忠君爱民的士大夫的典范,但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,他一生也没有获得“致君尧舜上”的机会。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军阀乱战,他踏上了一条寄人篱下,辗转漂泊的道路,终其一生连回家都成为不可能。最终客死在一艘小船上,竟然连一副棺材板都买不起。可叹可悲啊。然而杜甫和郑虔怀才不遇的遭际,更大的原因一是帝王没有识人之明,二是处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之中。杜甫虽然埋怨“儒术于我何有哉”,历史却为杜甫正名,“诗圣”的称号就是对其才华和人品的最大肯定。
杜甫
四 元.白朴《沉醉东风.渔夫》
黄芦岸白蘋渡口,绿柳堤红蓼滩头。
虽无刎颈交,却有忘机友,点秋江白鹭沙鸥。
傲杀人间万户侯,不识字烟波钓叟。
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两重境界: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。白朴的这首散曲,完美的诠释了后一种境界,刻画了一个不羡鸳鸯不羡仙的世外桃源。起首两句,用黄、白、绿、红四种色彩勾勒出一幅清丽的秋日画卷。中间三句,由静态递进到动态,点染出飞舞在江心的白鹭沙鸥,它们是诗人最忠诚的伙伴,使人忘却世间的机关算尽。最后两句笔锋一转,以惊人之语作点睛之笔,直抒胸臆,原来那把万户侯也不放在眼里的,竟是隐约在烟波之中,一字不识的钓鱼老人。
读书人读书破万卷,科场得意青云直上也好,封侯拜相建功立业也好,著作等身青史留名也好,为的是什么?最终的归宿是什么?中国的大部分文人就是一个矛盾体。入世,是儒家思想的应有之义,致君尧舜,实现人生的价值,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思维基因。出世,才是他们的精神归宿,是功成名就后完美一生的注脚,是镌刻在骨子里的终极追求。
既然如此呕心沥血,如此千回百折,如此心心念念,不就是一位不识字的渔夫什么也不做就一直都拥有的吗?这个悖论,向我们几千年的士大夫文化提出了一个西方式的哲学发问:我是谁?
五 唐.韩愈《感春》其一
我恨不如江头人,长网横江遮紫鳞。
独宿荒陂射凫雁,卖纳租赋官不嗔。
归来欢笑对妻子,衣食自给宁羞贫。
今者无端读书史,智慧只足劳精神。
画蛇著足无处用,两鬓霜白趋埃尘。
乾愁漫解坐自累,与众异趣谁相亲。
数杯浇肠虽暂醉,皎皎万虑醒还新。
百年未满不得死,且可勤买抛青春。
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位伟大人物,尤其是其“古文运动”为中国文章重回正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。写作这首诗之时,韩愈正徘徊于下级官吏,报效无门,郁郁不得志,所以才会出现诗中所写借酒消愁之事。
诗的前半部分,诗人表达了对一位“江头人”的羡慕。江头人虽然出身微贱,却能够依靠打渔捕猎缴纳官赋、抚养家庭,一家人虽然贫穷但不失温暖安乐。反观自己,虽然读书不少,一肚子春秋大义,但又有什么用呢?思虑多只是耗损精神,就像画蛇添足,全是多余。如今两鬓斑白,去日无多;穷愁难解,自寻烦恼;像个异类,无人相亲,完全是一个人生失败者。只好借酒浇愁,却不想心事太多,醒来又添新愁。既然一时半会还死不了,那只能多多喝酒,置身醉乡闲抛岁月了。
通篇看来,诗人所感叹的并非是因为“今者无端读书史”而使自己落入尘网中,而是因为自己的一番抱负无法实现,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无人理解的遗憾。韩愈有远大抱负,有为民请命的情怀,他曾向皇帝上书毛遂自荐,也曾数次拜谒当朝权贵以期获得重用。但他性格耿介,敢于犯颜直谏,也终因此获罪于皇帝而贬谪远方,此后十数年一直徘徊于下级官吏之中,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。如此,才写出诗中的牢骚之语。韩愈在写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说:仆且潜究其得失之故,献之吾相,致之乎吾君,下犹取一障而乘之。若都不得,犹将耕于宽闲之野,钓于寂寞之滨。可见,韩愈一片拳拳报国之心,从未改变。他所担心的,是岁月流逝,壮年不在,想建功却已白发相催,垂垂老矣。
韩愈
六 清.黄景仁《杂感》
仙佛茫茫两未成,只知独夜不平鸣。
风蓬飘尽悲歌气,泥絮沾来薄幸名。
十有九人堪白眼,百无一用是书生。
莫因诗卷愁成谶,春鸟秋虫自作声。
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这句诗大家耳熟能详,但诗的作者大家并不熟悉。黄景仁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诗人,他是一位苦命的诗人,四岁就成了孤儿,家境贫寒,虽有诗名却一生怀才不遇,穷困潦倒,好不容易等来一个芝麻大小的官职,却死在了赴任的路上,终年只有三十五岁。简直悲催的无以复加了。这是一个命苦的人,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。正因他的身世遭遇,他的诗大多是抒发穷愁不遇、寂寞凄怆之作。创作上面这首《杂感》之时,诗人只有二十岁。在本该最好的年纪,写出这样愁苦的作品,令人叹惋。
回到这首诗,本人愚见这首《杂感》整体水平并不高,但颈联的“十有九人堪白眼,百无一用是书生”却有横空出世之感,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典范。这一联不仅对仗极为工整,而且用语非常警醒尖刻,入木三分的刻画了无用或无助时读书人的状态。也正因其警醒尖刻,使其颇得人心,流传甚广。甚至后来人们讽刺读书人无用之时,这句诗竟成为标准用语。当然,它也成为很多不得志的读书人自我解嘲的托辞。“十有九人堪白眼,百无一用是书生”,这是多么绝望的悲歌!又是多么笃定的“读书无用”的铁证!
相关文章